六零零 倚剑东冥势独雄(1)(1/3)

作品:《金鳞开

《皇明祖训》作为朱氏家法,同时也是国法。不同于赵氏将家法藏在深宫不为外人道,《祖训》早在太祖朝就刊行天下了。这无疑给了文官一柄利剑,用来纠正皇家子弟,尤其是皇帝的行为规范。&;&;&;&;对于朱慈烺而言,《祖训》中切身相关的只有两条。其中一条是保护伞,即皇太子在外,皇帝不能捉拿问罪云云。另一条却是镣铐,即十五不可征伐之国。&;&;&;&;不过关于第二条,却也不是绕不过去。想太祖高皇帝将安南列为不可征伐国,但到了成祖时候就将安南纳入了图,设立交趾布政司,派官治理。大名鼎鼎的解缙就曾去交趾做过县官。当然他是因为朝争失败被贬谪的。&;&;&;&;朱慈烺自己其实也做过这种事。&;&;&;&;那便是琉球。&;&;&;&;《皇明祖训》中罗列了两个琉球为不可征国,其中一个是王子及陪臣之子入太学读书的大琉球,这显然是指琉球群岛的三山王国,因为台湾还不存在“王子”,更没有人来大明留学。&;&;&;&;另一个便是没有朝贡往来的小琉球。&;&;&;&;无论哪个琉球,都是不可征伐之国,也就是大明基本不干涉的外邦。而朱慈烺给小琉球换了个“台湾”的名字,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东海,而朝臣们对此也是漠不关心,就连江南报纸也没有发出让人不愉快的声响。&;&;&;&;当然,这也可能是因为收复台湾主要与福建势家有关,他们或是屈服于皇太子的淫威,或是看到了台湾开埠之后的好处,都没有理由到处嚷嚷。&;&;&;&;朝鲜却是不同。&;&;&;&;在太祖时期,李成桂废高丽幼主,自称“权知国事”。派使者求国号于明。太祖因为“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”,乃赐号朝鲜。朝鲜国王是大明的郡王,享受亲王待遇,以示优待。&;&;&;&;关于朝鲜民族的来历,在明时还是以箕子为始祖,直到后来中华衰弱。檀君朝鲜的传说渐渐推广开来。现在的朝鲜人非但以箕子之后自居,建庙供奉,神位上号为“始祖”,而且对于檀君朝鲜的传说视作荒诞不经,无从考据。更有人认为即便檀君真实存在,也不过是蛮荒之民,不能与八条开化的箕子相比。&;&;&;&;这种民族根源的认同感,使得朝鲜成为了一个半独立的藩国。终有明一朝,朝鲜用大明的年号。用大明的服饰礼仪,用《大明律》作为国法,国王接受大明册封,归登莱巡抚节制。&;&;&;&;语言文字上也是以汉语汉字为上,吏读已经是等而下之了,至于朝鲜庄宪王——其所谓世宗大王者,发明的拼音文字谚文,更是下等人才用的书写符号。&;&;&;&;这种情况下。大明如果真的要吞并朝鲜,朝鲜恐怕也会半推半就吧。至于朝鲜贵族。以及两班、中人阶级,多半会涌现出大量为“民族融合”做出贡献的忠臣孝子。&;&;&;&;然而朝鲜实在与大明太过熟悉了,熟悉到了任何一个读书人都知道东方有藩国名曰朝鲜,其国受箕子之教,以《洪范》为上。如果贸然发兵收复朝鲜,肯定会在国内引起极大的反响。尤其是太祖高皇帝已经说了“我兴兵轻伐。亦不祥也”。&;&;&;&;……&;&;&;&;“这赵启明真是屁股里插扫把——装大尾巴狼!将军已经来了不下五次,竟然还避而不见!”随行的侍者忍不住抱怨道。&;&;&;&;陈德面色阴沉。二十出头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,行事最受不得拖泥带水。若不是有《三顾茅庐》的故事打底,他说不定真会一把火烧了这赵启明的茅庐。尤其是被贬谪到朝鲜之后,日日夜夜都是懊恼和悔恨。心中一股邪火无从发泄。&;&;&;&;陈德回想起当年跟在皇太子身边聆听教诲,想起萧陌、萧东楼之辈那时不过是行伍新嫩,而如今自己被贬在东夷之地,而萧陌和萧东楼都已经登坛拜将,成就令名。这样大的反差让他咽不下这口气,发誓要在朝鲜做出一番功绩。&;&;&;&;然而朝鲜却是个比辽东还要贫瘠的地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金鳞开 最新章节六零零 倚剑东冥势独雄(1),网址:https://www.71ge.com/31_31835/6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