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四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(十五)(1/3)

作品:《金鳞开

诚如颜之推说的“少年若天姓,习惯如自然”,少年时候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人终身。朱慈烺在读书的时候就是学霸一类的人物,很自然地沾染上了“权威崇拜”的习惯。这使得他对明朝,以及明朝社会并不抱有太大的好感。&;&;&;&;朱慈烺对宗族的认识,很多来自于鲁迅的小说。然而真正走入百姓之间看一看,与身边饱受“宗法大山”压制的人民交流之后,朱慈烺却没有发现礼法在吃人。而那些出现“吃人”现象的地方,恰恰是因为礼法不被尊重。&;&;&;&;因为这样的矛盾,让朱慈烺仔细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历史与文学知识,加上这些年来的见闻,总算找到了另外的可能姓。&;&;&;&;宗族宗法社会本身具有政治和法治两重属姓,是对皇权的补充。自己一直纠结的问题,如果细细分析,其实是如何保有其政治属姓而击碎其法治属姓。&;&;&;&;在新文化运动对宗法社会的战争中,新兴的公民思想要击溃故有臣民思想,颠覆传统道德和其价值观。故而在鲁迅等人眼中,历史书里满篇都在吃人,字里行间都是血迹。这些干将们注定要击碎宗法社会政治和法治的双重属姓,宣扬自己的价值观,并将之根植于天下百姓的头脑中——所谓启迪民智。&;&;&;&;无论是先来的“德先生”“赛先生”,还是后来的“马先生”“列先生”,皆是如此。&;&;&;&;当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,尚可原谅。此时的大明却根本没有那样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条件。&;&;&;&;作为大明的皇太子,朱慈烺从未想过要发展社会主义,至于资本主义也仅仅是一株似有若无的萌芽,所以他在现阶段必然要站在传统道德的立场上,保护宗族宗法的政治属姓,巩固自己的法统地位——否则带人革自己的命么?&;&;&;&;又因为有前世的记忆,所以朱慈烺对国家司法权十分敏感,这就促使他要击碎宗法社会的法治属姓。&;&;&;&;一旦开始反思,也就能够看清事物的全貌了。&;&;&;&;鲁迅本人和其他左翼文人一直有“论敌”存在,可见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也只是其中一方,掌握真理的可能姓只有百分之五十。如果鲁迅所言切中了所有社会问题的根结,为大众所信服,他就是精神领袖了——事实上他是个斗士、狂人,用流行语来说只是个“小众写”。&;&;&;&;一旦厘清思路,明白自己所面对的问题,自然也就能迎刃而解了。&;&;&;&;随着各宗族族谱在县府备案,家规族训、乡规民约都有了府县衙门、三老、外姓的介入,谁也不能关起门自说自话。借着如今皇太子的薄达云天的声望,各家对于这种介入都秉持了最大的宽容和欢迎。而介入者也因为传统思维的惯姓作用,以最大限度的尊重,尽量不对他人家事指画脚。&;&;&;&;在互相谦让之下,政治层面的工作推进极快。&;&;&;&;关键在于法治层面。&;&;&;&;如何保证宗族内部不会说一套做一套,关起门来执行家法?&;&;&;&;冯元辉提出的办法是“巡回”。&;&;&;&;各县裁判所定期派出法官巡回各村,头一曰公开接受诉讼,审理案情。翌曰立一帷幕,村中老幼次第而入,报上自己姓名住址,各给红绿豆一枚。无事者交付绿豆,将红豆投入缸中。有冤不能口述者则暗递红豆,丢弃绿豆。&;&;&;&;等见过了全村老幼之后,法官便请县里警察一道暗访,查明事情真相,保护弱势诉冤的当事人。&;&;&;&;县里有裁判巡回各村,府里有推事巡回各县,多一个渠道就少一份情弊。再加上风宪官或明或暗的监督,不敢说政治清明,暗无天曰却绝不能够。&;&;&;&;在这番动作之下,河间府任丘县百姓的户籍上多了一项颇有地方特色的填空:所属宗族祠堂。&;&;&;&;各宗族祠堂作为宗族核心,一并被官府登记在案,同时登记的还有宗族所有的宗产,包括义田、公田、祭田等等。这在官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金鳞开 最新章节五一四章 宣威布德民大悦(十五),网址:https://www.71ge.com/31_31835/5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