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五七 星宿煌煌日月光(三)(1/3)

作品:《金鳞开

山东水师在郑芝龙的援建之下,气象大变。当初靠沙船撑场面的船队,现在已经有了小福船五十余艘,哨船、东船三百艘,至于兼职渔船的苍山船更是不计其数。除了大福船那等不便在辽海行驶、入港的大船,山东水师已经有了各种福船船型,能够根据不同任务进行舰队配置。&;&;&;&;觉华岛作为辽海第一大岛,以前曾是明军的屯粮和舟师之地。宁远大捷的时候,奴儿哈赤派武纳格率领骑兵踏冰过海,杀了岛上守军七千余人,劫掠粮草、军械而归。袁崇焕当时在三十里开外的宁远城,却没能按照之前孙承宗的战略思路“互成犄角之势”进行支援。&;&;&;&;此岛对明军而言战略意义非凡,但对满洲人来说却是鸡肋,故而明军彻底撤出辽西之后,觉华岛也并无东虏驻守。&;&;&;&;朱慈烺的战略思路很清楚,从辽东师分兵一万人驻守觉华岛,进行土木修建,为曰后重筑宁远城打下基础。因为觉华岛与大陆之间有海为堑,开春之后海冰融化,只要山东水师派几艘小福船巡防,清兵就上不了岛。&;&;&;&;然后便是重修宁远城。&;&;&;&;“清军后撤,必然不会有大军驻防诸重城,我军虽然还没实力光复锦州,但宁远这枚楔子是必须打进去的。”朱慈烺在总参作战会议上强调。&;&;&;&;不同于被清军拆毁的大凌河城,宁远城从未陷落,直到吴三桂奉旨入关勤王,方才撤出宁远。吴三桂走时又放了把火,将宁远城内屋舍焚为灰烬,所以就算清军出于谨慎留了一部分守兵,也绝不会太多。&;&;&;&;在这个天寒地冻的险恶环境里,没有屋舍就代表着死亡。&;&;&;&;依照朱慈烺的战略思路,与其强攻山海关,不如跳过这道雄关,直接建立宁远防线。如此可以将满洲出关的军队截停在辽西走廊,从战略上来说仍旧是“关门打狗”、“瓮中捉鳖”。从战术上而言,取宁远是避敌锋芒击其惰归。让清军在山海关枕戈以待,而明军军已经从海路刺入其后背,无疑是一招令人惊艳的妙棋。&;&;&;&;“第二师再扩编一个营,总兵额控制在两万人。”朱慈烺道:“用以夺取宁远,并且进行驻守。”&;&;&;&;宁远城的资料已经难以寻得,但袁崇焕当年在宁远屯兵两万,吴三桂也曾在宁远驻兵,可见宁远城的承载能力肯定在两万以上。更何况袁崇焕守宁远时,城中尚有百姓,现在只有第二师的两万人,绝对不会装不下。&;&;&;&;“此役关键还是后勤保障,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修建起足够的营舍,如何保证每个士兵的保暖、饮食。总参一定和要总后进行沟通。”朱慈烺虽然没让总后勤部参与作战讨论,但也不是将之抛诸脑后。只是为了避免总后提出各种困难影响了军事决策,徒然浪费时间罢了。&;&;&;&;朱慈烺坚信,只要先确定了战略战术目标,其他的困难都可以解决。&;&;&;&;哪怕去抢也得把军资准备好。&;&;&;&;“殿下,第二师渡海时非常重要。”尤世威道:“若是在二月海冰未化时渡海,恐怕会引起东虏警惕,更甚至攻打觉华岛。若是三月渡海,海冰消融,觉华岛固然无恙,但是二师登陆攻打宁远、以及其后辎重转运就有些麻烦了。”&;&;&;&;“总参有何建议?”&;&;&;&;“先攻占觉华岛,然后在大陆修筑港城水寨,徐图宁远。”尤世威道。&;&;&;&;“如此徐徐图谋固然稳妥,可国宝礼器岂不是都让东虏运走了?”朱慈烺反问道。&;&;&;&;尤世威不知道朱慈烺与吴甡私下的定辽之策,对于国宝礼器倒也不上心。在他看来,那些国宝能截就截住,截不住就等曰后光复沈阳时再取回来。反正都是死物,难不成还能让东虏吃喽?&;&;&;&;武人想得现实,文人却更重现实背后的“意义”。&;&;&;&;朱慈烺以国宝礼器为重,在读书人眼里是十分合理的。破其国,毁其庙,迁其重器,这是华夏传统中的伐国之功。能够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金鳞开 最新章节四五七 星宿煌煌日月光(三),网址:https://www.71ge.com/31_31835/4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