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章 下笔如有神(2/3)

作品:《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

理正道教育不通,则学生跟着就会忿怒,一忿怒,反而伤了感情。而父子是生活中朝夕相处的,所见最为真实,儿子会说“您用正理正道教我,而看您平时的作为,有些却不是正理正道。”如此反呛一口,做父亲的那就很尴尬了。

所以,古人互相交换孩子教育,本质上是为了避嫌,使父子间不产生隔阂。当然更重要的,其实是为世间的“正理与正道”留出其神圣的一面,隐晦其不真实的地方。

大道理说一千道一万,有时到了实践中就会露馅,但咱们能说大道理错了吗?

不能!

对待孩子,还是得这么教育。

所以在教育阶段,就不能让“大道理”展现出错误或者不切实际的一面。

因此,君子之不教子,一为父子之道,避免父子起争执而产生隔阂;二为圣学本身考虑,使“用于教育”的圣学更具教育意义。

至于正理正道本身存在的不合理,则应当在实践中,由实践者自己去发现、去完善。亲身领略世间的残酷,方能明白正理正道的不容易,心间也便以此为追求,努力实现。

有了思想梗概后,林迎下笔愈发熟练,字必须是好字,解题、破题也必须得体,更重要的是,要有自己的思想,在有了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上,再与考官的思想合一。

毕竟考试考的不仅是花团锦簇的文字,文字好还只是第一步,谁来判别这是一篇好文章,好与恶,都在主考官的一念之间。

所以怎样用文字和思想,打动主考官,使主考官接受并采纳自己的思想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
八股文之所以叫八股文,是因其格式分为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等八个部分,单从文体结构的角度讲,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,但随着发展,文人间的内卷却不断要求读书人写出更加花团锦簇的文章,所以八股文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了对偶与声律的要求,硬是将八股文从散文演变成了骈文。

这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堆砌词藻、意少词多的坏毛病。以藻绘相饰,文格遂趋卑靡,绝大多数平庸者辞藻与内涵不能兼顾,便基本变成了应试作答,为了写文而写文,其文章的思想反而不重要了。

而对于能兼顾二者的读书人,反倒没什么影响,甚至还能加分,但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,基本都是举人、进士之材。

绝大多数读书人,能写好八股骈文就不错了,还奢望他们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表达出什么内涵?

何况这还只是县试,面对的都是最底层的读书人,要求不要那么高。

能将骈文写好,并且语句能通顺,不出大毛病,估计就已经胜过一半考生了。

林迎后世过无数史料,引经据典自然不在话下。

于是随着笔尖行走,一列列灵动的文字便次第排列到了纸张上。

从破题,到承题、起讲、入题,八股文的文体格式在他的笔下灵活运用,直至最后束股收尾,一篇足有六百余字的四书八股文,被他酣畅淋漓地书写出来。

画下最后一个句读后,林迎将笔搁于一旁,拿起文章仔细了一遍,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了后,才满意地点头,将它们一一誊抄到答卷中。

等一切都做完,已是中午了,虽然烈日当空高悬,然而二月的天依旧寒冷,这时一阵寒风吹来,林迎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。

“这天气,真够冷的。”

他赶紧将答好的试卷往边上放了放,然后搓搓手,紧了紧身上最外层的单衣。

他暗暗庆幸自己出门时多穿了几层单衣,否则这冷风呼啸,非把他冻倒在这考场不可。

这时一阵难受的尿意席卷而来,林迎想了想,赶紧伸手拉了拉考房边上的响铃。

县试过程中是可以申请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科举之路从童生开始 最新章节第27章 下笔如有神,网址:https://www.71ge.com/281_281718/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