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西山腔(2/2)

作品:《官鼎

曲知识的普及。

黑头不黑,是一个白白净净的中年妇女,今天王国鼎才知道,她名叫白袭人。

黑头笑了笑,王书记,你太客气了。

半瞎也半闭着眼,王书记其实也是内行。

红脸喝了一口茶水,怎么呢,王书记。咱们的西山调,又叫西山梆子,是土生土长的山阳古老剧种。它的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早期人们称它为西山腔、山阳腔、老梆子,建国后在中央的关怀下,定名为“西山腔”。它是明末清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山阳地区,结合山阳民歌调,乡音俚语,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,它基本上保持着咱们省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,其唱腔优美,风格独特,迄今已有00余年历史。目前,仅存咱们西山县十八寨乡这么一个专业剧团,别人称我们是“天下第一团”。

王国鼎不住地点头好,还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。

接下来,红脸、黑头和半瞎你一言我一语,王国鼎边听边记,终于把“西山腔”的事情理清楚了。

西山腔的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,山阳地区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,婚丧嫁娶,多唱西山腔,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。到处流传着&;扛起锄头上南岗,嘴里哼着梆子腔&;。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,遍及山阳各县,影响较大的班社有山阳城关的白音堂班、十八里岗班、府门外班、高庙李庄班,加上各县的,班社数以百计,演出地域除山阳地区之外,省各地,包括湖北、陕西、河南的一些地方,都能听到西山腔那高亢激越的声腔。

特别是西山县十八寨乡的“十八寨”班,更是声名远播。

该班创办于清咸丰三年,名角荟萃,箱具齐全,先后培养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诸多的艺术人才。

“十八寨班”由洪无极,也就是现在洪团长的祖父任戏主之后,请来著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红脸翟道三、著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,使“十八寨”班的名声大振,成为山阳地区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。

半瞎,洪老先生是咱们十八寨龙头村人,在省城读过书,那个时候可是咱们山阳地区的名人。也是当时王书记的父亲王大虎先生家里的常客。当时,王老先生已经是山阳行署的专员了。

&;/&;
本章已完成! 官鼎 最新章节第61章 西山腔,网址:https://www.71ge.com/94_94799/61.html